經濟學人智庫(EIU)今日在全球發布《中國消費者2030年面貌前瞻》白皮書,預測中國在未來15年內私人消費的增量將高于今天歐盟的消費總量。中國在2030年更接近于一個中產階級社會。如何準確把握消費市場變化趨勢和地區差異?
中國經濟增速趨緩,金融風險攀升,但國民消費卻仍一枝獨秀,這要歸功于收入的持續增長、電子商務崛起、以及消費者的日趨成熟。據經濟學人智庫估算,2015年中國實際個人消費增幅為8.4%,高于國內經濟6.9%的整體增幅。我們預計在未來15年個人消費的年均增速將達到5.5%。個人消費的高速增長將重塑中國經濟的面貌:2030年時個人消費在名義GDP的占比預計將達到47.4%,而2015年的這一數字僅為38%。我們預測未來15年中國市場個人消費的增量將超過當前歐盟的消費總量。按人均名義GDP衡量(購買力平價法),中國消費者在2030年的購買力將達到現在的韓國或者2000年時美國的水平。
中國消費市場的發展日新月異,企業決策的難度加大。低收入人群的占比將從2015年的36.9%下降至2030年的11%。中等收入群體擴大,其中中高收入人群的比例會上升得更快。年均可支配收入超過200,000元(32,100美元)的高收入人群比例將從2015年的2.6%增長至2030年時的14.5%。屆時中國給人的感覺將更像是一個中產階級社會,盡管收入不平等仍將是一大社會挑戰。
中國各地區經濟增長兩極分化的趨勢日益明顯,這使得滿足消費者需求變得更為復雜。目前高端消費集中在為數不多的沿海大城市,不過未來15年會在一定程度上向其他地區延伸。重慶、西安、長沙等內地省會城市將出現數量可觀的高收入人群。隨著可自由支配支出的增長,發展水平較低的地區也會為消費品企業提供機遇。但企業也需要格外小心,因為當地的產業結構調整可能會殃及消費發展前景。
最后,收入的提高和中產階級生活方式的普及將會改變消費偏好。與其他發達的亞洲經濟體相比,中國人在食品和住房消費占比仍偏高,因此我們認為未來在其它消費品和服務領域存在更大的增長空間。崛起的中產階級將會升級消費,轉向更為優質高端的品牌產品。得益于高收入人群的增長,金融服務等一些剛剛起步的領域也會迎來加速增長期。
本報告中,我們利用經濟學人智庫的定制中國數據、預測模型和國際比較對國內31個省和近300個地級市進行分析,揭示中國消費市場的發展趨勢。理解這種趨勢對于企業辨識并把握機遇是至關重要的。我們將展示在未來15年中,隨著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邁入中產階級群體,中國的收入分配會發生怎樣的巨變,哪些地區的高收入人群最為集中,以及消費市場中的哪些部門將迎來“騰飛”。報告的主要結論如下:
我們預計截至到2030年,中國將有近35%的人口(4.8億人)符合我們對于中高收入和高收入人群的定義,與當前的10%的比例(1.32億)相比增幅巨大。這一群體的個人年均可支配收入超過10,000美元,他們的崛起將改變中國消費者的面貌。
收入將向更多地區分散,而不再集中于東部沿海的一線城市。長沙、成都、重慶和武漢等內地大城市的收入水平會大幅增長,2030年時這幾個城市的高收入群體都將突破200萬。但是,小城市以及正在進行產業結構調整的城市將面臨掉隊的風險,這意味著收入不平等現象將長期存在。
收入增長將改變消費者品位和偏好。目前中國消費者平均仍有30%左右的支出花在食品上,而韓國這一比例只有15%。隨著收入水平的上升,消費者的消費習慣也會升級,轉向價格更高的高端品牌。我們在文中將重點介紹汽車、旅游和金融服務的發展趨勢。
準確把握消費市場變化的趨勢和中國的地區差異對消費品公司而言至關重要。掌握可靠的數據并加強對當地消費市場的了解是必不可少的。同時,中國市場也面臨諸多挑戰,國民經濟發展的不確定性增加,企業需要密切監控相關風險才能做到未雨綢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