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籌無疑是創業投資界新近一個熱門話題。2013年以來,美微傳媒的朱江在淘寶上賣原始股引來合法性爭論,眾籌網破費不菲地把域名從zhongchou.cn升級到了zhongchou.com,眾幫天使網站李群林為自己項目募到百萬元投資,中國創業咖啡聯盟通過眾籌模式來接地……都把人們的目光引向了“眾籌”。
眾籌起源于2009年美國網站kickstarter,把大眾團購的模式成功應用在天使投資領域。不出兩年,國內就有同模式網站點名時間(Demohour)上線。如今,覺網(jue.so)、點火網(ditfire.com)、好夢網(haomeng.com)、追夢網(dreamore.cn)、淘夢網(tmeng.cn)、億覓(emielife.com)、4個蘋果(4apple.com.cn)…還有來自臺灣的眾籌網站我們項目(weproject.com.tw),大大小小的中文眾籌網站不下幾十個!
這些眾籌網站目前都經營得不太有起色,成功在這些平臺上融到資的項目并不多,甚至有的自開辦以來還從來沒有幫什么項目融到過資,可謂一籌莫展。
而與國內局面形成宣明對比的是Kickstarter上成功募資的項目應接不暇,募資額也屢除新高。就在上周,《Veronica Mars》在Kickstarter上30天的募資期內共籌集到資金超過570萬美元,支持者人數達到91585人,創下影視創意眾籌最新記錄。這似乎在宣告股權集體募資時代已經到來,集體募資也得到了美國聯邦政府的許可,奧巴馬總統簽署了《創業企業扶助法》(Jumpstart Our Business Startups,簡稱JOBS,呵呵,又一個Jobs),為投資者和創業者拓寬了募資渠道。
似乎眾籌這一符合未來趨勢的新事物,又成了“在淮為橘逾淮為枳”的范例,眾籌模式在中國怎么就不吃香呢?我有以下幾點認識:
仔細看看這些眾籌網站,相似度極高,就算有些網站標稱專注于某一類創意的眾籌,但是因為在這些子類下并沒有形成獨特的網站體驗與產品邏輯,其實大家還是差不多的網站。我們在談到國外眾籌的時候,說來說去還是kickstarter,而說到國內眾籌,就眾說紛紜。不要說創業者不知道到哪里去發表創意,投資人也無所適從,不知道去哪家尋找感興趣的項目好。
另外,我一直認為搭平臺不是最難的,運營起來才是真的難。眾籌網站目前優勢都集中在搭臺子上,缺少當戲班子,甚至當戲子的意識。不是不可以搭平臺,而是都不需要那么多的平臺。凡是平臺、凡是互聯網項目,在這個業務方向上最終都將面對“一家獨大、贏家通吃”。商品團購網站一哄而上,紛紛倒閉,剩下幾個艱難維持。眾籌做為團購模式在投資融資方向上的應用,大家日子不好過也是情理之中。
日前幾位投資界朋友聊天時,就感覺各家眾籌平臺到底是在做“拼投”,還是在做“碎募”搞不清楚。如果是做拼投的話,投資人們將按實際出資額來獲得股份,跟投是對領投人的支持、信任與友情,領投人獲得跟投也是榮幸、提攜與分享。這種拼投的模式,在風險投資中其實早已很普遍。不論是公司投項目,個人跟投點,還是張三公司投項目,李四公司跟投點,下次李四看好的項目,張三也跟投,這都會免去重復的評估、盡調和談判的過程。而做碎募的話,投資人們投的資金要養活一個管這筆投資款的“組織者”,或者說交一層油水給領投人,領投人要提取更多的投資紅利。做為一種商業行為,跟投人省了事,卻要付出相應的成本。
做拼投式的眾籌,有利于創業項目的融資,做碎募式的眾籌,大多是幫助投資人們產生一類新的投資公司,瞄準的是基金管理費。
當碎募式的眾籌越來越多時,雖然合情合理,模式邏輯沒問題,但是無論融資的創業者還是出資的投資人,往往會選擇避而遠之。因為大多數早期的天使投資人,都還沒有樹立投資也是需要管理收益是需要成本的意識。
眾籌這種團購化的籌資方式,也并不是所有的融資項目都適合,是否選擇眾籌渠道,要有針對性。創業早期的天使投資,一般資金需求量并不大,如果用眾籌模式可能會有較多的投資人參與,增加溝通與管理成本。雖然通行的做法會為眾籌的款項成立一個專項的合伙制投資公司,但這只是把復雜性隔離到了投資主體之外,本身并沒有減少必要的溝通與協作事項。
適合于眾籌的項目,我覺得有兩種,一種是對創業方來說,需要多方面資源支持與合作才能實現的產品或服務,比如象咖啡館,貝塔咖啡就是一個成功眾籌的例子,眾多投資人為貝塔咖啡不但帶來了資本,還帶來了廣泛的、穩定的客源。西藏某特色旅館項目,也適合于眾籌,投資人及其周圍的朋友,去了西藏,都會特意轉到那里去住宿。另一種是從投資人方來說,他們除了找到資金出口,獲得投資回報,還能通過投資帶來額外特色價值。大多數小本投資的天使投資人都同時還是創業者,如果所投資的項目,能夠帶給他帶來正常渠道享受不到的特別價值,就會更有興趣參與眾籌。比如一個集全國名醫就診的網站,眾籌的投資人就有機會給家人帶來名醫的服務,這些名醫平常掛上號是很難的。再比如深圳一家高端形象設計的項目,也比較適合眾籌,投資人投資同時,可以獲得形象設計的培訓,為家人和周邊朋友帶來名師形象設計的機會。
因此,并不是所有融資的天使項目都適合于去眾籌。業內都有個共識,市場上靠譜的有投資價值的項目并不多,適合于眾籌的項目就更不多了。創業津梁做為南方知名天使投資與孵化平臺,與2800個創業者合作,其中的項目適合于眾籌模式的,我看也比較有限。
最后,如果你問我,在當今的天使投資市場,到底缺的是有價值的創業項目,還是有實力懂行業的投資人,或者是靠譜的投融資服務平臺?我的看法是,咱們先看看中國的人才求職市場。那么多的人在千方百計找好點的工作,今年的大學畢業生760萬面臨就業難題;所有的企業,不論大企業還是創業企業都面臨人才緊缺困境,把招聘與培養人做為核心戰略。人才市場和招聘網站嘛,沒一個好口碑的。投融資行業面臨的境況,跟人才職業市場一樣一樣的,都在說對方是缺少的!眾籌,做為一個新的融資方式,也難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