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嚴謹、縝密的VC\PE機構投資有所不同的是,隨性自由更像是天使投資人的寫照。沒有繁瑣的投資流程,投認為熟悉靠譜的人,只看自己擅長的行業,哪怕是一個不成熟的Idea或是一張在紙巾上寫下的創業點子,一旦認定目標,慷慨地拿出一筆資金后大多揮揮衣袖,當一個名副其實的甩手掌柜。
然而這般美好的畫面或許就要被現實所擊垮,國內知名天使投資人曾李青不久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透露在他看來現在創業成功的概率非常低,只有10%~20%,而其主導的德訊投資對投資策略進行了調整,其中一條即是“創業者想得到超過300萬人民幣以上的天使投資,基本上很難,除非他很聰明”。
天使投資也開始套上緊箍,是天使們變得精明了,還是因為愈發高企的創業失敗率而讓他們開始謹慎了?
曾李青做出上述調整的理由是,產業競爭越來越激烈,大公司越來越大,小公司創業想做大公司的機會越來越小。
這并非是個案。青陽天使投資創始合伙人蘇禹烈告訴記者,的確眼下競爭愈加激烈,但卻有一定的行業特征,比如TMT領域的競爭確實慘烈,一個細分市場只能容得下1~2家企業,排在后面的勢必要被淘汰。
此外,曾李青還決定分階段給錢,再也不會一次性把錢給創業者。“原先早期創業大多依靠自有資金起步,但現在很多人創業想到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先出去找錢,錢給多了不是好事,我們一直是建議企業核心創始人不要拿工資,創業就該吃點苦,如果一開始創業就捂在溫床里肯定就做不好。”他直言。
對此,起點創業營創始人查立也有同樣的感受。“現在投資在中國太火了,以至于人們開始把創業和投資之間畫上了等號。”查立告訴記者,“需要搞清楚的是,創業和投資不是一回事,很多創業項目并不需要投資,很多項目也不符合投資要求,那這些企業完全可以找其他的投資渠道。”
查立強調,創業者要有自己活下來的能力,而不是指望投資人。
“只要企業活著,就有機會做大,但如果一開始就想做大公司,把目標定得宏大反而不現實,所謂的創業成功的概率是因為大家都把它賭在了大生意上,相反如果是在投資后能看到有小而美的公司存在其實也是一種創業的成功。”蘇禹烈說。
在查立看來,天使投資在國內尚屬于一個小眾的群體,雖然確實有些機構在試圖看早期投資的機會,但是實際上觀望的多,下水的少,所以真正的早期創業投資在中國仍然是寒冬。
然而,上述提及的不愿透露姓名的天使投資人向記者直言,在過去幾年中,有些機構殺入天使階段的投資,但由于準備和經驗不足,失敗率很高。其中的一個原因就是由于受前幾年PE瘋投的傳染,讓不少人對于天使投資的回報預期也開始變得扭曲,很多人都變成了去投一個概念,而不是去投一門生意。
“投資說到底還是一門投資生意的買賣,關鍵還是要看這個買賣是否賺錢,但現在有不少天使投資過度依賴資本運作,就指望著投后能再融下一輪,一旦下一輪有VC接手就立馬套現,一旦天使投資想賭大做概念就失去了天使投資本身的意義。”他說,“在美國許多做天使投資的機構和個人還是把其當成一件理想的事情來做,而在國內有不少天使投資還是指望從中盡快獲利。”
“聰明的創業者其實真正需要的是天使投資人背后的助推力。”蘇禹烈說,“我接觸過很多早期企業其實需要的不是錢,相反他們來找天使投資人就是想找資源,一旦天使投資人把這個忙幫好了,企業就起來了。”
查立也認為,天使投資人的作用不僅僅是放些錢進去,更重要的是幫助創始人把項目提升出來,使其具備可被投資的價值,這是天使投資真正的作用,對于像蘋果、谷歌、Facebook這樣的公司,天使投資人和創始人幾乎可以看成是同義詞。
“天使投資的主要目的是去證明一個創新的、有巨大爆發性增長的商業模式和具有頑強執行力的創業者是成功的,但前提必須是做天使投資一定要挽起袖子跳進去和創業者一起奮斗,才會加快成功的節奏并且防范致命的風險。”查立反復向記者強調。
“現在整個投資界正處于退潮期,對于PE/VC是這樣,對于天使投資而言也是如此。那些還盯著財務回報,沒有摸清天使投資門道的天使們必定成為那群退潮后裸泳的人。”上述不愿透露姓名的天使投資人判斷道。